世界“抢购”中国原料药

发布时间:2020-03-31 来源:中国经营报 阅读:14173

3月以来,当澳洲民众抢购英国药商GSK出产的解热镇痛药必理通(Panadol)时,中国山东的鲁安药业加班加点地生产这一药物的主要原料——扑热息痛。

这正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当下,全球医药产业链运行的真实场景。

疫情犹如“蝴蝶”式的冲击,激起了全球经济的千层浪,与疫情应对直接相关的医药产业位处浪尖。医药产业上游的原料药生产商们,早早地感受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

“冠状病毒此类公共卫生流行病,对我们的供应链和全球经济存在潜在负面影响。”马林克罗制药公司(Mallinckrodt plc)在2月底发布的年报中如是说道。彼时,中国正处于疫情高峰期,鲁安药业此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尚未完全复工。

总部位于爱尔兰的马林克罗制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生产商。在北美、欧洲市场中,马林克罗制药公司与鲁安药业可谓针锋相对。不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马林克罗制药公司也不得不直面疫情的冲击。

疫情蔓延引发的生产停滞及贸易管制,直接促使全球原料药供应链梗阻。

作为“世界药房”的印度,自3月25日起实施全国封锁,更加剧全球医药供应链紧张局面。

欧盟、美国等政府纷纷着手应对疫情中的药品短缺风险。而在成功“闯关”疫情流行高峰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复工生产,各种各样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原料药开启产业链全球行。

需求激增

从鲁安药业运出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经公路运输至山东青岛报关出口,下一站是爱尔兰东南海岸的港口。

“去年年底以来,国外市场对扑热息痛需求量增多,我们的订单量增加了30%多。”鲁安药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家年产扑热息痛4万吨的山东药企,与美国强生、英国GSK等大型制药企业的订单合作持续近十年,其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主要出口销售至欧洲、北美等地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部分扑热息痛的产业链全球行正从这里开始。

扑热息痛(Paracetamol),通用名又称“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用其加工制成的药品包括泰诺(Tylenol)、必理通(Pan-adol)等。

从产业链来看,医药行业涉及医药原料、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流通三个环节。西药产业链上游通常是用作生产制剂的原料药(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简称API)。原料药是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作生产制剂的化学物质。生产原料药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称为医药中间体(又称:化学中间体),而原料药只有加工成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从鲁安药业运出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经公路运输至山东青岛报关出口,下一站是爱尔兰东南海岸的港口。英国药商GSK的主要供应基地GSKDungarvan便坐落于港口附近的沃特福德郡。在GSKDungarvan的工厂内,扑热息痛原料药将被加工成必理通,再从工厂由经销商发往英国、澳大利亚的药店或医院,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作为GSK的主打镇痛退烧药,必理通单品2019年的账面品牌价值高达3.97亿英镑。

如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在以发烧为主要症状的新冠肺炎治疗中,包括必理通在内的扑热息痛类药品,先后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纳入诊疗方案中。澳大利亚多家药店上架的必理通被抢购一空。为此,澳大利亚卫生部长GregHunt3月19日宣布:“儿童版必理通不再放在常规货架上供任意选购。想买药的人必须证明自己确实有需要才可以购买。”

随着产业链终端药品的需求增加,增量需求正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原料药订单量爆发,则成为市场需求传导至上游的直接表现。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正与这波市场需求直面相迎。记者采访浙江、山东、河北及安徽等地的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均回应称今年年初以来出口订单量有所增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获得了全球普遍认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也将提升相关药品包括原料药的国际市场需求,其他与肺炎防治直接相关药品的需求也将增大,我国相关原料药的出口或将迎来短暂的爆发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分会副秘书长朱仁宗分析道。

事实上,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原料药需求旺盛,我国原料药出口额屡创新高。与扑热息痛原料药类似的产业链全球行,每年在上百个国家实现。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累计出口1011.85万吨原料药,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的189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额达到336.83亿美元。

其中,我国原料药的产业链全球行中,印度是主要目的地。2019年,我国出口至印度的原料药产品共80.79万吨,货值56.53亿美元,占据我国原料药出口总额的近17%。

对于印度而言,来自中国的原料药意义非同小可。数据统计显示,印度的原料药70%来自中国,医药中间体比例更高。

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暴发并扩散蔓延的态势下,原料药通向印度的全球行线路,不再如往常般通畅。

供应遇阻

作为“世界药房”,印度此番全国封锁,对于全球医药产业运转的影响,更加堪忧。

印度时间3月24日晚,印度总理莫迪对全国发表讲话时宣布,从25日0时起印度将实行21天的彻底封锁。民众没有紧急事务不许外出,学校、工厂、办公场所、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等全部关停,公交、地铁、航班、大巴、出租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也暂停运行,仅保留部分运力供医务等执行紧急事务的人员使用。

作为“世界药房”,印度此番全国封锁,对于全球医药产业运转的影响,更加堪忧。

据统计,印度的化学药生产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印度生产了全球近20%的仿制药。印度药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据印度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4月~12月,印度的药物制剂及生物制品类商品出口12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8%,在印度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比5.03%,位列印度第三大出口产品。同期,印度还出口了29.57亿美元的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同比增长5.78%。

3月以来,因原料药库存告急,印度频频采取特殊举措。

3月4日,印度政府开始禁止26种原料药和药剂的出口,包括扑热息痛、替硝唑和红霉素等常见抗生素。记者查询印度海关数据发现,印度此次限制出口的26种原料药及制剂,大都为往年出口额较高的产品。上述26种原料药及制剂在2019年4月~12月的出口额累计约19亿美元,在同期印度出口总额中占比0.72%。

此外,印度医药部制定计划,将建立原料药行业公用设施援助中心,为各州政府即将建成的原料药园区提供支持。该项计划最新实施的举措是,印度政府包专机从中国空运6吨原料药给本土制药企业Cipla。

一方面,国际市场对原料药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引发的生产停滞及物流中断,引发原料药全球供应链梗阻。当前深处疫情旋涡的美国及欧洲地区,对药品供应链中断十分忧心。

2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医药企业供应链的影响发表声明。声明称,“一家药品生产商通知FDA,其存在成品制剂供应短缺问题,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来自中国原料药存在供应问题。与此同时,FDA确定了20种仅从中国采购原料药或者成品的药品,并与相关药企合作,以评估是否存在因疫情暴发而出现药品短缺风险。”在该声明中,FDA提醒药企尽快寻找能够替代存在短缺风险的原料药来源。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3月10日发布消息称,欧盟为应对COVID-19疫情中的药品供应,特别成立“欧盟执行指导小组”,以保障欧盟成员国内存在药品供应短缺风险的患者。该消息强调,“重中之重的是,确保药品供应的连续性是药企的责任。例如,这包括药品生产商采取适当的弹性措施,增加库存,或者同时采购成品和原料药。”

随后EMA在3月24日发布的疫情通报中称,“由于对某些药物的需求增加,一些会员国正在经历药品短缺。这是因为药物用于治疗COVID-19病人,或者是因为病人需求的药物比平时更多。为了防止对供应链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患者应仅接受其通常的药物供应。”

贸易壁垒

我们和另外两家中国药企一起参与应诉,最终印度终止调查,不再征税。

实际上,除新冠肺炎疫情此类偶发因素外,原料药的产业链全球行还常常被“人为”干扰。包括限制出口在内的贸易壁垒,往往让中国出口的原料药“被拒签”。

2001年以来,印度四次发起对华扑热息痛反倾销调查。印度对华扑热息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前后维持了17年。在这期间,中国扑热息痛生产商出口至印度的原料药,价格波动剧烈。

据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贾征介绍,“此类反倾销调查案件对中国原料药生产商的影响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案件撤销,不予征税;二是案件征税,但是税率不高,应诉原料药生产商还可以继续出口;三是案件征税,但是税率高,应诉企业全部或部分无法继续出口。案件征税如果过高,应诉企业基本就失去当地市场。”

在印度最近一次发起对华扑热息痛反倾销调查中,调查机关认为印度国内产业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倾销或损害可能再度发生,因此决定终止对华扑热息痛征收反倾销税。至此,常年被印度“拒签”的中国扑热息痛终于得以正常出口印度。

想起2019年1月的这次应诉经历,上述鲁安药业负责人直称不容易,“我们和另外两家中国药企一起参与应诉,最终印度终止调查,不再征税。按照印度的规定,我们胜诉后,所有向印度合法出口扑热息痛的中国生产商,都不再征税。”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出口扑热息痛货值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长年在原料药反倾销案件中代理应诉的贾征律师分析指出,近年来印度发起的对华原料药反倾销调查,有着共同的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成品药生产国之一,制药水平很高。印度对中国的原料药,客观上是存在依赖性的。所以每次印度对华原料药反倾销,其当地的进口商和下游用户的反对声音也会很大。印度政府要在保护本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和保护下游成品药生产企业中间权衡,找一个折中点。

事实上,印度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印度制造”,印度各地陆续兴建原料药园区,印度药企也纷纷向上游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现存的原料药供应链格局。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印度是原料药和仿制药的生产大国,在全球药品供应链中占据一定份额。在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状态下,出于保护本国药品需求的考虑,采取了原料药出口限制措施,这对全球药品产业链的生产供应不仅会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而且会助长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此类贸易壁垒举措会阻碍全球药品供应端和需求端的适配。如果供求关系缺口进一步扩大,势必会促使原料药价格上涨,进而恶化全球抗疫的药品供应紧张形势。”

价格上涨

浙江台州的某原料药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市场剧烈变化,这个行业集中度在进一步提升,那么长期看就存在产品涨价这个逻辑。

原料药在产业全球行中未能及时到达目的地,局部市场供需错位进而触发的价格上涨,正体现在多个原料药品种的市场价格波动中。

据上述鲁安药业负责人介绍称,“往常DC级扑热息痛颗粒的单价比原料药高,但在近期订单中,扑热息痛原料药单价已接近DC级扑热息痛颗粒的单价。扑热息痛原料药出口订单的单价平均增长了10%。”

浙江台州的某原料药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市场剧烈变化,这个行业集中度在进一步提升,那么长期看就存在产品涨价这个逻辑。

根据博亚和讯数据显示,近期多个维生素品种市场报价大涨,其中维生素B1、生物素、维生素K3、维生素E、烟酰胺、维生素D3、维生素A等涨幅居前,2020年3月5日每千克报价分别为325元、325元、92.5元、65元、53元、107.5元、330元,较1月20日分别上涨了106%、86%、59%、34%、18%、16%、7%。

在具体品种涨价预期下,资本市场中的原料药板块持续上扬。

根据申万行业指数统计显示,化学原料药指数从2019年1月2日的6659.25点一路波动上涨至2020年3月26日的7999.38点,涨幅为20.12%,而整个医药生物行业的同期表现为涨幅9.19%。

除供需关系变动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料药的产业链全球行“旅费”开支上升,也成为原料药价格上涨的一股推力。

“我们上游的化工企业供应的化工原料和化工中间体,近期也在上调价格,加之部分物流因素,我们采购原材料的成本也是有波动的。”上述鲁安药业负责人说道。

朱仁宗分析指出,“受疫情影响,各国间航班大幅减少,船舶企业推迟或取消部分船次,陆路运输检疫和管制措施增加,导致国际物流受限,运力严重不足,原料药运送时间延长,运费增加明显,表现为原料药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记者从山东、河北等地区原料药生产企业处采访了解到,部分抗生素类、维生素类、激素类等大宗原料药产品销售,往往签订长期订单。订单单价往往由协议底价和单价机动幅度条款构成。购销双方随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货品数量来协商调整单价机动幅度。

“大家都是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向客户要高价。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客户也不会让我们亏太多。”河北石家庄一家原料药企业的负责人对单价机动幅度如此释义。

随着中国疫情形势好转,各地复工复产陆续开展,原料药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境内包括原料药和上游化工中间体企业在内,复工率普遍达到七八成以上,国内物流也逐渐恢复正常,上游化工原料短缺明显缓解,原料药企业产能利用率逐渐提升,耽误的外贸订单陆续交付通关并运送。

产业链一体化

为了保障供应稳定,降低对上游供应商的依赖,延伸现有产业链成为国内外药企共同的选择。

在产业链全球行中,不同级别的原料药往往线路不同。扑热息痛所属的大宗原料药,还有两个“兄弟”,分别是特色原料药和专利药原料药。

关于它们的级别,广东珠海一家药企原料药销售总监称:“大宗原料药价格常常受到供给、产能、价格等周期性变动影响大,而特色原料药有一定的技术及规范认证的壁垒,涉及品种较多且分散,通常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订单,带来持续性的利润。”

一般而言,中国出产的扑热息痛类大宗原料药去欧洲,而欧洲出产的特色原料药和专利药原料药往往来到中国。譬如,2019年爱尔兰以15.21亿美元的进口额和22.78%的同比增幅,成为我国原料药最大进口来源国。

正如所有的环球旅行那样,原料药的产业链全球行也会遭遇“阴晴不定”。2月中国处于疫情高峰期,工厂供应受困时,中国的原料药供应令欧美等国堪忧。而3月以来,欧洲疫情恶化,其在原料药供应链上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同样令人忧心。

为了保障供应稳定,降低对上游供应商的依赖,延伸现有产业链成为国内外药企共同的选择。

2月25日,欧洲药商赛诺菲宣布,计划将其在欧洲的六个原料药(API)生产基地合并,创建一家独立的原料药生产公司,建构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业务。该业务现有3100名员工,预计到2022年的销售额可达10亿欧元。

“这项业务将有助于缓解药物短缺的问题,并改善欧洲对亚洲地区原料药的过度依赖现状。”赛诺菲就上述计划解释道。

不过,上述原料药上市公司董秘认为,原料药制造回归欧美可能性不大,这涉及整个上游产业链的迁移。

除了掌控更多主动权外,延伸产业链也成为更多中国药企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出路。

“VC一类原料药行业受国际形势、大宗交易等影响大,周期性的波动比较明显。再加之环保压力,很多公司的原料药业务近年来也在做转型,有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在考虑外迁。有完整原料、制剂产业链的企业,原料价格波动会有所获益。”上述石家庄原料药企业负责人说道。

就在去年这个时候,鲁安药业获得了扑热息痛片剂的生产批文。这也意味着,工厂出产的部分扑热息痛原料药,可以在山东本地完成产业链各个环节,最终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

关键词:中国原料药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